1955年,一代才女林徽因去世,终年51岁。林徽因的离开让人感到万分惋惜,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留下了许多了作品,其中九大设计,看了无不惊叹。
吉林西站,即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它是由林徽因在1927年设计,梁思成审定,历经三年时间建成,包括车站票房、站房主体及钟楼、塔亭。整体建筑为坐东南朝西北,造型如雄狮伏卧,站房主体是哥特式建筑,占地面积约897平。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西方近代建筑风格。
1959年和1985年,吉林西站进行了两次修缮,一直沿用。2013年,吉海铁路总站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大学校徽,它是由林徽因在1929年设计的,校徽整体是圆形构造,上方写着“东北大学”字样,中心位置写着“知行合一”字样,下部在白山黑水图案两侧绘有熊、狼,象征着东北大学肩负着抵御外敌,时刻保卫东北建设的神圣使命。
该校徽使用多年,此后东北大学校徽经过多次的修改,2002年重新采用新的校徽,相对于林徽因的旧版校徽,新校徽更加着重体现“白山黑水”的特征,而且上面“东北大学”4个字,是由张学良在1992年题写。
清华大学胜因院,始建于1946年,由时任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林徽因参与设计,红砖绿影,书香门第,古朴淳厚。胜因院名字来源于抗战时,西南联大曾租用昆明“胜因寺”作为学校宿舍,又建设于抗战胜利后,于是朱自清教授建议命名为“胜因院。”
这里曾大师云集,结庐相伴,许多花草树木,也许是他们当年种下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大师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而树木还散发着青春的记忆。
人民英雄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自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而兴建。
当时,在全国征集了240多种方案,最终林徽因和梁思成所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被采纳。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始动工,到1958年建设完成,耗资达3亿元。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是毛主席题写。碑文则是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1949年,周总理指示,林徽因设计,为纪念因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兴建陵园。这里最初是明朝的护国寺,解放之初,里面还有一些太监和道士居住。
1950年,八宝山公墓建成,里面安葬的都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士。林徽因去世后,也是安葬在这里的。整个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中,庄严肃穆。
西南联合大学校舍。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和上海等多所大城市被日军侵占,许多高校不得不搬迁,1937年11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之后,长沙也遭到日军空袭,学校再次搬迁到昆明,并于1938年4月,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为了解决老师和学生的住宿问题,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参与设计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舍,由于条件困难,尽管最终建设时比较简陋,却也成为了当时师生的温馨港湾。
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停止办学,存续时间8年多,尽管时间不长,但名声和口碑都很好,有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国徽。1949年,为筹备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协商会议向全国征求国徽的设计方案,最终由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设计团队获胜。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了能够出色完成任务,夜以继日的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都病倒了,依然坚持工作。图中是梁思成躺在床上,和林徽因讨论国徽的修改方案,后面放着国徽的初稿图。
景泰蓝工艺。景泰蓝工艺是一项宝贵的传统艺术,然而到了近代,这项工艺濒临失传。有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买了一只景泰蓝的花瓶,摊主告诉林徽因这是正宗的老天利景泰蓝,别的地方见不到。不过,老天利这个老字号也快关张了,热闹了几百年的景泰蓝算是要绝根了。
林徽因听到这话,心里很担忧。她回去之后,便召集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等人,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保护濒临灭绝的景泰蓝。林徽因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当时的林徽因已经病重,不能动笔了。1953年,林徽因等人完成了景泰蓝的抢救工作,病情进一步加重。
《学文》书刊封面,是由于林徽因参与设计的,展现了秦汉文化美感。给人的感觉是检阅大方,舒适清晰。
林徽因的贡献远不止九大设计,她和梁思成为保护文化古迹和古城墙牌楼呕心沥血,并开创了新中国的建筑学。
林徽因积劳成疾,51岁离世,留下了莫大的遗憾。每年清明节日,都有许多人自发前往林徽因墓地,送上鲜花,以示哀悼。
现在的人往往不体察前人深意,刻意以“创新”为名行事,其结果往往是新不如旧,今不如古。将常山改为石家庄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