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杭州的热浪丝毫未减,气温直逼40℃。在西湖区弘益中学的操场上,几位工人挥汗如雨,正将滚烫的沥青浇筑在跑道上。今年暑期,杭城不少中学对操场、体育馆、篮球场等运动场地进行改造。而与之同步的是,一拨中学校长在朋友圈紧急发布体育老师招聘信息。
在上个月的西湖区全国教改实验区研讨会上,一份被与会者称为“军令状”的文件成为焦点——区内所有初中学校新学期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
面对这一变化,学校部分体育老师顶着酷暑,集中“火力”攻坚克难,破解专业师资严重短缺、运动场地捉襟见肘、课程质量有待提升等现实瓶颈,成为暑假里最忙的一批人。
从校门口径直往里走即可抵达操场,弘益中学副校长商永峰擦了擦头上的汗,和几位体育老师正在查看工程进展。“一放暑假就动工了,按照计划8月中旬完工。”商永峰是体育老师,又分管后勤,担纲这次翻新的负责人。
浇筑沥青后的操场,比以前更空旷了。“上个学期学校在部分年级试点了每天一节体育课,过程中对场地提出很大挑战。”于是,商永峰跟体育教研组商量着把天然草皮更换成人工草坪,并且重新浇筑跑道,顺道把学生使用率最高的篮球场修一修。“天然草皮改成人工草皮后下雨天干得快,跑道修复后学生跑起来既舒服又安全。”
景汇中学按现代化学校标准改造了操场,铺设塑胶和人工草坪,增加了投掷跳跃等区域。上泗中学也将操场的天然草皮“升级”成了人工草皮……文华中学副校长余名荣近日拿到一份采购清单,包含两台乒乓球桌、2个移动篮球架和单杠双杠等,用于满足新学期体育课所需。
在前不久的校长办公会上,杭州高级中学附属滨江中学将新学期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场地方案敲定了下来。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对接,引进体育智能化设备,用于收集、分析学生的运动数据。“智能设备的投入,减轻体育老师的上课压力,也让体育课更加高效。”学校副校长沈琏说。
连日来,校园静悄悄,文华中学会议室大门敞开着,迎接前来面试的一批又一批老师。“学校招聘2名体育老师,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三四十封简历,大部分是应届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也有来自外地的资深老师,学校会结合他们的专业特长择优录取。”余校长直言,新增两位体育老师,将大大减轻新学期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带来的师资不足的压力。
而同步启动招聘流程的还有翠苑中学、紫金港中学以及丁兰实验中学等。丁兰实验中学校长钱佳芹近日翻阅电子邮箱,收到十来封简历。问及招聘原因,钱佳芹坦言,学校体育老师本身就紧张,这次暑期干部调整,恰巧调走了一位体育副校长,为不影响新学期教学,学校得抓紧补足空缺。
采访中,面对师资压力、硬件等问题,部分城区教育局以及中学校长透露,目前正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体育课要“变化”的不仅是西湖区,在其他城区也已有先行尝试的学校。记者了解到,中小学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师资不足,这在初中尤为突出。
“我们学校有8位体育老师,其中3位是管理层。按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师资配置,至少还需要四五位体育老师才行。”弘益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姜春枫一语道出了上学期展开试点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人手告急。
丁荷中学副校长施世想掰着指头算:“学校两个校区有16名体育老师,按一周12—15个课时的要求,老师们在满负荷完成课时任务之外,还需参与课外活动管理。”这几乎是所有学校体育组的常态。
镜头转向上城区丁兰实验中学,情况同样紧迫。学校有11名体育老师,除了上课,每人还要带训练队。“每天下午4:00到6:30,体育老师基本停不下来。”副校长楼旸指着这学期密密麻麻的体育老师排课表,语气里透着无奈。
师资短缺的现实,倒逼出了创新方案——“共享老师”“合班上课”应运而生: 七八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生,数百乃至上千人将同时上体育课。上个学期,有初中率先迈出了这一步。
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队伍?在西湖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体育创新研究会上,上泗中学党总支书记庞中治分享经验:“我们尝试分班授课和合班学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合班学练以小组合作形式落实。上课前,老师会集中对这些组长进行培训。”这种“以生管生”的模式,成了初期解决管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然而,钥匙并非万能。一学期试点下来,文华中学副校长余名荣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隐患:“如果组长管理能力不强,班级纪律依然松散,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学生管学生’的效能边界逐渐显现。”他透露,学校正在考虑,尝试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增加专业的管理人员。
面对“合班”带来的管理新挑战,各校开始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三墩中学体育组老师想到一个巧妙的安排:将合班课程集中在上午最后一节。这样,午间陪餐老师就能无缝衔接,协助体育老师管理纪律。无独有偶,丁兰实验中学则尝试“捆绑”班主任,让他们配合体育老师共同管理。
“光叫马儿跑,不叫马儿吃草”,终究行不通。调动积极性,需要实打实的激励。一些学校便在评优评先上对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给予倾斜。“有班主任一开始不情愿,”施世想观察到,“但看到学生比拼体育活动能为班级赢得荣誉和加分后,便有了积极性。”这小小的激励,撬动了协同管理的意愿。
“每天一节体育课”并非新事物。早在2022年,教育部便明确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体育课。去年,国务院新闻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发布会上进一步要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即“每天一节体育课”加上“课后再锻炼一小时”。
同时,按照最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课时要求,语文课时占比20%—22%,数学占比13%—15%,体育与健康则占比10%—11%。在业内看来,体育早已成为排在语文、数学后位居第三位的重要学科。
“体育升格为‘主科’,首先要有稳固的课时保障,这对原本就课时紧张的初中学校提出挑战。”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指出。师资短缺虽是“硬伤”,但为体育课“腾地方”,更让校长们费神。
有学校尝试压缩主课课时。三墩中学校长吴炳亲下了决心:“初中课时紧张,增加的体育课时,只能从主课中腾挪。”上学期,该校将每节课从45分钟压缩至40分钟。这宝贵的5分钟,使上午得以“挤”出一节课时留给体育。“调整不易。”吴炳亲坦言,“它倒逼所有科目老师优化课堂提升效率。”
课时调整牵一发动全身,难倒负责排课的学校教导处。“上学期学校把体育课都安排在下午,导致所有体育老师连轴转,新学期尝试置换上午的主课时间。”弘益中学教导处经过调查发现,上午学生精力旺盛,主课老师都舍不得让出来,这让学校很为难。商永峰也透露,学校正在尝试改变老师们的考核机制。“之前的考核更侧重老师个人业绩,今后会侧重以团队的形式考评,不再让老师孤军奋战,从而缓解学科之间的矛盾。”
然而,增加体育课时,减少主课时间,部分校长担忧:会影响学生成绩吗?然而,先行先试的学校用数据给出了令人安心的答案。
一学期下来,吴炳亲综合分析了试点年级数据后向老师们宣布:“学生的学习并未因体育课增加而受影响。”姜春枫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上学期全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多项指标“不降反升”,如长跑、足球绕杆等成绩名列前茅,总评情况在区内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关于精力与情绪的担忧也被打消。丁荷中学班主任许杰回忆,起初有老师担心学生运动过量导致学习精力不足,“但心理测评显示,班上45名学生均无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通过运动释放情绪,反而更有精力投入学习。”
对于体能不足的学生,学校也不一刀切。部分学校决定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差异化,穿插放松类、益智类等“微运动”,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并受益。
当体育课真正被视作不可或缺的主科,它非但不会成为“包袱”,反而会科学地助力学生成长。浙江省教研室体育教研员余立峰在采访中表示,将长期被轻视的体育,真正当作“主科”来对待,需要学校扭转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师资配置、课时安排等关键资源上给予应有的倾斜。只有做好这一步,体育课才能实现提质,才能走出自己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