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官网直达-开启共赢新机遇

0851-5633215

公司新闻

研报指标速递-研报-股票频道-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5-07-28点击次数:

  

研报指标速递-研报-股票频道-证券之星(图1)

  2024年报暨2025一季报业绩点评:核心业务优势稳固,AI驱动全链路提效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度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62亿元,同比增长3.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55亿元,同比增长6.80%。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8.58亿元,同比增长4.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5亿元,同比增长9.14%。

  核心优势稳固,优化业务结构 公司作为梯媒龙头的头部效应显著,在梯媒核心业务上持续保持稳健增长。公司不断优化媒体资源覆盖的密度和结构,高密度覆盖一二线城市(梯媒数量占比超过70%),积极渗透发展三线及下沉市场(梯媒数量增长达68.7%)。此外,公司近日宣布宣布拟收购新潮传媒,户外广告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公司行业竞争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布局海外业务,输出原创模式 公司积极布局东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目前已覆盖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国多个主要城市,且设备规模不断扩张:电梯电视媒体设备数量,电梯海报媒体设备数量分别增长10.3%和62.5%(1Q25对比4Q23)。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在向海外输出中国模式的同时,成为“国牌出海基建者”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技术驱动全链路提效,商业化场景落地中 公司营销垂类大模型正持续微调和迭代。目前,公司已在多个AI垂类应用发面投入研究,包括内容生产智能化(分泽时代AI 广告语创作软件)、投放效率精细化(全媒体流量数据分析系统)等,预计将极大丰富广告创意生成、广告策略制定、广告投放优化和广告数据分析的多方面综合能力。

  九游体育会员登录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核心业务稳步前进,业绩增长确定性高。公司拟收购新潮传媒,成本端集中后具有一定优化空间,同时公司的议价能力也将提升,有望为公司业绩提供进一步的增长动力。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11/60.87/65.78亿元,对应PE为18x/16x/15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广告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

  受债牛影响,24Q4非息收入大幅增长。1)24年、24Q4、25Q1利息净收入分别同比-6.8%、-7.7%、-0.6%,主要是LPR下行和贷款重定价导致的净息差持续收窄。但得益于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息净收入的压力,我们认为利息收入已有边际改善迹象。2)非息收入表现亮眼,24年、24Q4、25Q1分别同比+27.6%、+71.1%、+3.3%。24Q4非息收入显著改善主要是得益于债券牛市下,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其他非息收入的大幅增长。

  受资产端收益持续下行影响,净息差持续承压。1)24年、25Q1贷款较各年初增速分别为+13.6%、+8.9%。25Q1贷款规模占总资产比例环比+1.9pct至49.9%。2)贷款结构上,24年末公司贷款占比继续提升,占比同比+5.6pct至72.4%;其中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主要投向。24年末个人贷款中住房贷、经营贷占总资产比例均下滑,消费贷占总贷款比例同比+0.1pct至6.5%。3)2024年净息差1.38%,同比下降30bps,环比24Q3下降3bps,25Q1净息差季度环比继续下降4bps至1.34%。4)资负两端来看,24年生息资产收益率3.6%,同比下降38bps。24年计息负债付息率2.2%,同比下降10bps。

  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稳定,资产质量优异。1)25Q1不良率季度环比持平于0.83%。2)25Q1拨备覆盖率季度环比下降36pct至447%。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25Q1不良余额增长较快。3)不良生成率有所提高,经测算,25Q1加回核销不良生成率环比增加6bps至0.20%。4)前瞻指标方面,25Q1关注贷款率较年初下降20bps至0.68%,24年逾期率同比上升32bps至1.04%。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结合公司202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我们小幅下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54.4/53.2/59.1亿元(前值为57.1/63.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5E PB0.70x,仍处低位。我们看好公司实现五项能力全面提升:基于集团综合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经营能力、以客为尊的获客活客能力、线上线下并重的数字化协同能力、以人为本干事创业的队伍建设能力、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承压,贷款规模增长受阻;2)息差下行超出预期;3)尾部不良风险暴露。

  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锂盐业绩承压,收购铜矿实现多金属布局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3.64亿元,同比-10.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57亿元,同比-65.72%;实现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03亿元,同比-71.71%。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36.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5亿元,同比-47.38%;实现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43亿元,同比-81.28%。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 5元(含税)。

  锂价大幅下跌拖累公司业绩:随着Bikita锂矿200万吨/年(锂辉石)建设工程项目、Bikita锂矿200万吨/年(透锂长石)改扩建工程项目与江西中矿锂业投资修建的年产3.5万吨高纯锂盐项目的投产达产,公司2024年锂盐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37.75%至4.37万吨。2024年公司锂盐销量达到4.26万吨,同比增长145.01%;其中公司自有矿共实现锂盐销量3.95万吨,同比增长164%。公司自有锂矿自给率的提升,有效降低了锂盐的生产成本。但2024年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同比下跌65.70%至9.02万元/吨,国内电池级氢氧化锂同比下跌68.49%至8.86万元/吨,使公司锂电新能源原料开发与利用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39.15个百分点至18.62%,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在锂盐市场低迷的不利局面下,公司发挥铯铷盐业务的全球龙头优势,2024年公司稀有轻金属(铯铷盐)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长24.16%;实现毛利10.92亿元,同比增长50.98%,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全球铯铷盐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发挥固体矿产勘查专业优势,收购铜矿与冶炼产能,实现多金属业务战略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收购赞比亚Kitumba铜矿项目65%股权,启动了投资建设Kitumba铜矿采选冶一体化项目,采选工程项目设计规模为原矿350万吨/年,冶炼项目设计产能为阴极铜6万吨/年。目前Kitumba铜矿采选冶一 体化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采矿工程已于2025年3月开工,选矿、冶炼厂房建设计划于5月上旬开工。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还收购纳米比亚Tsumeb 项目98%股权,启动了投资建设20万吨/年多金属综合循环回收项目,设计产能为锗锭33 吨/年、工业镓11吨/年、锌锭1.09万吨/年。公司对赞比亚铜矿与纳米比亚铜冶炼厂的收购,使公司进入了铜资源与稀缺资源锗等新优质赛道,实现了多金属业务布局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公司在固体矿产勘查专业方面的优势,可帮助公司在新资源的并购过程中有效提高公司并购效率并降低并购成本,为公司矿权开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续公司有望继续发挥专业地勘找矿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获取优质矿产资源,成为国际化的多金属矿业集团公司。

  投资建议:公司收购赞比亚铜矿与纳米比亚冶炼项目,有望成为公司新业绩增长点,且证明了公司矿产地勘专业的能力与优势,可低成本获取优质矿产资源,使公司有潜力成长为全球性的多金属矿业集团。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8.23、13.20、21.21亿元,对应2025-2027年EPS为1.14、1.83、2.94元,对应2025-2027年PE为25、16、10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锂、铜、锗、铯铷等金属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2)公司新建项目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3)美联储降息不及预期的风险;4)海外地缘政治、政策变化的风险;5)美国加征关税超出预期的风险。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点评:需求复苏驱动业绩修复,海外突破深化增长动能

  2024年:国内业务阶段性承压,海外拓展持续取得新突破。公司销售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设备业务实现收入84.45亿元(-14.93%),毛利率为47.05%(+0.87pct),其中CT/MR/MI/XR/RT产品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0.48/31.92/12.99/5.87/3.19亿元,同比-25.03%、-2.66%、-16.31%、-22.80%、+18.05%;维修服务业务实现收入13.56亿元(+26.80%)。分地区来看,1)境内:实现收入76.64亿元(-19.43%),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因院端招采活动复苏延迟,且设备更新政策商机落地仍需一段时间。尽管如此,公司在国内业务增量份额持续提升(新增份额同比增长超3个百分点),高端装备板块加速渗透技术门槛较高的细分市场(高端产品矩阵贡献近5个百分点的结构性增长)。2)海外:实现收入22.66亿元(+35.07%),占总体营收比例达22%,得益于公司在高端市场突破和新兴区域渗透均取得战略成果:全线%州级行政区、高端医疗装备已完成欧盟27国中超半数成员国的市场渗透、数字化PET/CT与1.5T磁共振在印度新增市场占有率第一。

  2025Q1:盈利水平实现稳步修复,需求复苏驱动持续改善。公司2025年Q1收入及利润均同比回正,预计主要是医疗设备更新需求逐步释放,国内医疗设备招投标活力企稳复苏。公司2025Q1毛利率为49.94%(同比+0.37pct,环比+3.20pct),预计主要得益于收入结构改善及供应链优化。2025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5.50%、5.32%、15.29%,同比+0.28pct、+0.16pct、-2.57pct。此外,2025Q1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0.19亿元、财务费用收益同比减少0.24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0.12亿元,均对表观利润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随着设备更新政策持续落地,院端招采活力复苏带动订单质量改善,我们认为公司业务或已迎来拐点,业绩有望企稳并逐季显著回升。

  高举高打高筑核心壁垒,稳扎稳打稳固全球布局。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为22.6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21.95%),2025Q1研发投入为5.68亿元(占营收比例为22.92%)。基于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公司自主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并在多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例如,MR:已实现超导磁体/梯度、射频/谱仪、射频/梯度功率放大器等全面自主可控;CT:全面掌握球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等技术;MI:ET探测器、电子控制部件、高压发生器、高速旋转机架、图像重建算法、高速重建平台完全自研;RT:从放疗核心部件到放疗软件系统已形成贯穿一体的自主解决方案。公司在国内形成“高端攻坚+全域渗透”的双轮驱动模式,不断以全面产品矩阵巩固全谱系竞争优势,CT设备累计交付量突破万台,IXR介入诊疗与RT放疗设备快速打开增长极;在海外市场,公司通过深化本地化运营与精准区域策略推动业务发展,目前公司全球服务网络已可覆盖超85个国家/地区的200多个城市,通过多个战略备件中心有效支撑超3.45万台/套设备的运维需求。

  投资建议:联影医疗是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制造龙头,拥有丰富产品线和先进产品性能,有望充分受益医疗新基建及大型设备更新等政策,海外市场前景亦颇为广阔,公司长期发展动力丰沛。考虑到国内招采活力仍有待进一步恢复,我们调整并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至18.60/24.24/31.41亿元,同比增长47.41%/30.32%/29.57%,EPS分别为2.26/2.94/3.81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55/42/33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政策不确定的风险、招投标活力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营收3116.7亿元,同比下降10.1%;归母净利润50.0亿元,同比下降58.6%。

  结转规模拖累营收,业绩受多因素影响承压。2024年公司受房地产项目结转规模下降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0.1%。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远超营业收入降幅的原因为:1)房地产销售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2.5pct至13.9%;2)投资收益同比下降19.1%至17.9亿元;3)2024年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6.7亿元/-50.6亿元,较2023年的-0.4亿元/-50.5亿元有所增加。

  销售额连续两年稳居行业第一,核心城市市占率提升。2024年公司实现销售面积179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7%;销售额3230.3亿元,同比下降23.5%,销售额连续两年稳居行业第一。公司积极推进存量项目去化,全年2022年以前获取的存量项目签约面积1078万平方米。公司深耕核心城市,2024年核心38城销售占比同比提升2pct至90%;核心38城销售市占率达7.1%,其中14个核心城市市占率超10%,16个城市连续3年位列TOP3梯队。

  新增土储规模居行业前列,土储结构进一步优化。2024年公司新增全口径土地面积329万平方米,获取土地总地价683亿元,投资强度21.1%,权益地价602亿元,位居行业第二名。2022-2024年,公司累计新增项目总地价约4000亿元,总货值约7350亿元,位居行业第一。公司进一步提升土储质量,2024年公司核心38城投资额占比达99%,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核心板块占比达74%。

  经营稳健,融资成本压降。2024年公司有息负债规模同比压降54亿元至3488亿元,两年债务规模收缩。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2pct至74.3%,连续四年下降。公司新增融资中直接融资占比提升,2024年公司新增有息负债1664亿元,其中直接融资新发行359亿元,占比达21.6%。公司加大创新融资工具探讨,市场首单纯现金融资的定向可转换公司债券已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计划融资规模85亿元。融资成本持续下降,2024年公司新增有息负债综合成本下降22bp至2.92%,有息负债综合融资成本同比下降46bp至3.1%。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房地产行业龙头央企,经营稳健,融资渠道畅通,估值有望逐步修复。考虑到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下行,公司销售规模受到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结转规模,我们维持公司2025-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预测为55.2/65.5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74.8亿元。对应的EPS为0.46/0.55/0.62元,对应的PE为18.0X/15.2X/13.3X,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发布年报、一季报:2024年实现营收102.75亿元(同比+56.5%,下同)、归母净利润2.14亿元(-36.2%);2025Q1实现营收24.58亿元(+36.6%),归母净利润0.47亿元(-45.3%)。我们认为,公司通过稳步推进品牌化战略,在巩固既有渠道和市场优势基础上,积极拓展线下多元渠道和非美市场,有望实现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考虑后续去库存影响,我们下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71/5.11/6.65亿元(2025-2026年原值6.04/7.77亿元),对应EPS为0.93/1.28/1.66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8/15.8/12.2倍,估值合理,维持“买入”评级。

  分品类看,2024年公司服饰配饰/非服饰配饰/物流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4.47/23.24/4.55亿元,分别同比+59.4%/+33.9%/+261.5%,公司持续将底层能力赋能于新品牌孵化,实现自主品牌强劲增长;公司在境外市场的北美/欧洲/亚洲/其他地区营收占比分别为88.1%/6.9%/0.2%/0.2%,北美仍为主要市场,欧洲地区后续提升潜力大。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43.8%(-2.1pct),下滑主要系海运波动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和库存周转放缓,2024年公司库存周转天数为81天,同比2023年增加10天;费用方面,公司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7.8%/2.1%/-0.3%,其中销售费用上升主要系销售收入及品牌推广费提升所致。

  公司多年来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将底层基础能力和运营经验加速复用于新品牌孵化,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同时逐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此外,公司在巩固现有渠道、市场优势基础上大力推进线下渠道拓展和非美市场布局,同时积极谋划海外供应链布局以抵御贸易风险,未来有望在品牌提升、渠道拓展、供应链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事件概述:2025年4月28日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0.85亿元,同比增长20.98%。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增长11.08%;扣非归母净利润0.17亿元,同比增长581.73%。

  扣非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毛利率大幅提升。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原因:公司营业收入及毛利润增加,带动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毛利率方面,公司2025Q1毛利率达到61.53%,较2024Q1增长约18个百分点。公司2024年完成对艾普阳的收购,艾普阳商业模式是SaaS模式,利润率较高,因此并表后对公司毛利率提升有帮助。同时公司其他业务也在持续健康发展,共同推动公司收入以及利润提升。

  国产IDE具有较高壁垒,顺应AI大趋势有望不断提升成长性。1)技术壁垒:开发IDE软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开发周期非常长、技术难度较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攻克诸多核心技术难题。以编译技术为例,开发团队需要深入理解每一种编程语言的特性,才能开发出高效、准确的编译器。2)

  SnapDevelop具有云原生、低代码的特性:艾普阳科技基于其多年技术积累独立自主低代码IDE产品SnapDevelop在云原生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快速迭代、高并发、分布式等特点。低代码IDE通过专门为云原生应用开发设计的开发组件和模板,开发者可以快速搭建云原生应用的架构,自动生成与云服务集成、分布式部署等相关的代码,较传统产品效率有较大提升。3)“AI+编程”双向布局:公司一方面持续打造“IDE+AI”,SnapDevelop已经与头部大模型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EazyDevelop在“AI+IDE”方向持续探索,构建由AI主导的全流程软件开发平台。EazyDevelop支持MCP协议,通过该协议支持复杂的AI任务编排与执行控制,是构建“虚拟开发团队”的关键基础。EazyDevelop重点支持代码类的MCP工具,比如读写文件、命令行、数据库等,也将在未来上线云服务市场,提供MCP等服务。EazyDevelop采用Multi-Agent架构,平台内置包括产品经理、架构师、工程师、测试等多个智能体(Agents),协同完成开发任务,也支持企业自定义和扩展Agent,增强业务适配力。4)长期内打开更广阔市场空间: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对云原生、鸿蒙原生开发的支持。同时,公司也在计划适配新的编程语言,比如Java和Python。

  投资建议:公司收购艾普阳切入IDE领域,“AI+IDE”打造AI编程时代基础软件龙头,与DCloud等头部平台合作有望进一步加速IDE产品推广进程,打开长期成长空间。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0.86/1.19/1.67亿元,对应PE分别为63X、46X、32X,维持“推荐”评级。

  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2024年碳酸锂价格回落带动盈利回升,2025年有望保持稳增

  事件: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5.2亿元,同增50%,归母净利润1.5亿元,同增182%;其中2024Q4营收1.36亿元,同环比+35%/-13%,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环比+104%/+3%。2025Q1实现营收1.2亿元,同环比+7%/-13%,实现归母净利润0.34亿元,同环比+19%/-23%。

  24年公司锂一次电池销售持续提升,毛利率同比高增。公司2024年锂一次电池实现营收5.2亿元,同比+50%,毛利率为42.79%,同比+12.6pct,分境内外看,境内/境外分别实现营收1.8/3.4亿元,同比+34%/60%,毛利率分别为38.6%/45.0%,同比+12.6/12.2pct,主要系2024年碳酸锂价格回落,成本下行带动毛利率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美国关税不确定性或有一定影响,我们略微下调2025年及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73/2.03/2.36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1.81/2.18亿元),同增15%/17%/16%,对应PE为15/13/11倍,维持“增持”评级。

  经营数据的季度跌幅收窄:公司24年实现营收52.19亿元(YoY-33.0%),实现归母净利9.70亿元(YoY-63.8%)。24年高新电子领域下游市场需求呈现收缩态势,导致公司销售订单不及预期;为应对下游客户成本管控压力向上传导,公司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二者叠加导致整体业绩阶段性下滑。

  降价叠加多方因素压缩毛利率:公司部分产品价格承压,叠加装备采购节奏调整等因素,毛利率持续压缩。24年公司毛利率49.70%,同比减少9.65pct。25Q1毛利率继续下探至42.49%,环比下行7.5pct,或与公司产品结构季度波动有关。

  存货高位运行+合同负债快速增长同步显现,公司下游需求开始走强:25Q1合同负债 0.30 亿元,较上年底增幅达 38.0%,环比增速显著提升,我们认为这与公司订单节奏加快直接相关。同期公司存货规模达23.9亿元,在24年末较高水平上再增6.5%,达到近年新高。结合合同负债增速,我们认为可能系当期公司为订单交付主动备货所致,下游需求开始走强。

  新签订单快速增长,2025有望深度受益:根据公司公告,截止目前公司新签订单呈现增长态势。展望2025,习主席强调如期完成“十四五”既定目标,收官战催生2025高景气,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特种元器件核心供应商之一,将深度受益,预计公司业绩最早于Q2出现拐点。

  控股股东增持,展现对公司信心:基于对振华科技长远稳健发展的坚定信心及对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可,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振华自2024年10月23日起累计增持公司股份226.46万股,总股本占比0.41%,合计增持金额1亿元,均价44.12元,增持后中国振华持股比例增至30.94%。

  聚焦主业持续扩产,瞄准新兴积极布局:多项定增募投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预计25-26年实现产能集中释放,届时将形成一条12万片/年产能的6英寸功率器件制造线、厚膜混合集成电路产能17万只/年、微电路模块产能35万只/年等。通过产能建设与需求周期的较好匹配,公司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份额。公司积极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民用航空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领域延伸,新业务增长点不断涌现。

  投资建议:公司具备芯片研制到生产的全自主能力,并逐步向组件和模块级拓展。随着下游需求修复,公司业绩增长有望重回快车道,或在Q2报表端体现。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3.24/16.95/21.01亿,EPS分别为2.39/3.06/3.79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2/17/14倍,维持“推荐”评级。

  Q1营收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符合预期,维持“买入”评级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实现营收54.4亿元,同比+20.91%、环比-6.66%;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116.18%、环比+0.05%;扣非净利润18.8亿元,同比+119.22%、环比-3.44%,业绩符合预期,同比高增主要受益于营养品量价齐升。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66.93、75.09、80.80亿元,对应EPS为2.18、2.44、2.63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为10.2、9.1、8.5倍。我们看好公司坚持“化工+”“生物+”战略主航道,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维持“买入”评级。

  维生素景气上行、蛋氨酸有序放量助力业绩高增,看好新项目、新产品放量(1)盈利能力方面,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6.7%、34.7%,相较2024年报分别+4.92pcts、+7.41pcts。据Wind数据,2025年一季度VA(50万IU/g)、VE(50%)、固蛋市场均价为112.3、136.4、21.4元/公斤,同比+37.4%、+109.9%、-3.7%,维生素景气回升、加上公司30万吨固蛋达产助力业绩同比高增。截至4月28日,VA、VE、固蛋市场均价分别为75.0、115.0、22.5元/公斤,较2025年初分别-45.5%、-19.3%、+13.1%,同比分别-11.8%、+64.3%、+2.0%,分别处于1.6%、72.7%、46.7%历史分位(2008年以来)。据百川盈孚数据,2025Q1国内蛋氨酸出口量7.9万吨,同比+7.35%,目前国内固体蛋氨酸工厂挺价态度强势。据饲料巴巴公众号报道,4月22日国内厂家VA、VE停报,国内宁夏紫光计划4月中旬开始检修4周,安迪苏欧洲工厂计划3-5月检修、南京工厂计划4-5月检修,4月21日赢创蛋氨酸市场报价上调1元/公斤。(2)项目进展:根据2024年报,公司现有30万吨固蛋达产,18万吨/年液蛋(折纯)基本建设完成,4,000吨/年胱氨酸稳定生产运行。系列醛项目、SA项目、香料产业园一期项目稳步推进。新材料PPS新领域应用开发顺利,天津尼龙新材料项目顺利推进大生产审批,HA项目产品已正常产销。我们认为随着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建设有序进行,公司成长动力充足。

  事件:2025年4月24日,公司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01亿元,同比下降2.98%,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下降29.46%,扣非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2.15%;2025Q1实现营业收入10.08亿元,同比下降2.86%,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4.73%,扣非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0.76%。24年利润降幅较大,主要因部分制剂产品集采落地、原料药价格承压、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相关罚款约1.95亿元。

  制剂端集采出清,新产品展现增长潜能。2024年制剂销售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6.02%,其中制剂自营产品销售收入22.76亿元,同比增长8%;医药拓展部制剂配送销售收入1.32亿元。分科室来看,妇科计生类收入4.46亿元,同比持平,妇科产品黄体酮胶囊(益玛欣)区域集采影响下收入企稳,新产品庚酸炔诺酮注射液、屈螺酮炔雌醇片逐步形成新的增长潜力;麻醉肌松类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55%,麻醉肌松类主要产品在过去两年均已集采,集采影响后恢复性增长,新产品舒更葡糖钠增长较快;呼吸类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31%,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和噻托溴铵粉雾剂保持较好增长;皮肤科2.34亿元,同比增长19%,普药收入5.48亿元,同比下降19%,主要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黄体酮注射液集采影响;其他外购代理产品0.12亿元。

  原料药价格短期承压,Newchem受海外经济影响下滑。2024年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收入15.47亿元,同比下降13.4%,其中自营原料药销售收入8.7亿元,同比下降1%,Newchem收入5.86亿元,同比下降13.08%,仙曜贸易公司销售收入0.88亿元。原料药非规范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价格下降明显,2024年自营原料药量增价跌,市场份额提升,销售额总体保持平稳;全球原料药市场受经济状况、汇率、去库存、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意大利子公司Newchem受欧美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预计明年将恢复正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甾体激素行业原料药及制剂一体化龙头企业,随着存量大品种集采风险出清、新品逐步放量、叠加公司原料药持续拓展规范市场,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6/7.08/7.91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13/12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在研产品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料药规范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料药价格波动的风险;制剂品种进一步集采降价的风险等。

  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2.63亿元,同比+49.94%;归母净利润4.60亿元,同比+272.47%。毛利率逐季改善,2024Q4增长至37.70%。公司持续高研发投入保持核心竞争力,2024年研发费用6.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67亿元,同比增长12.27%。单季度来看,公司2025年Q1实现营收9.95亿元,同比+52.25%;归母净利润1.91亿元,同比+590.22%,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一方面,端侧AI不断发展下,智能可穿戴市场持续增长,国补对消费需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公司智能手表芯片销售占比提升,芯片产品不断迭代,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因此,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9/62/81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42/5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9.8/12.5/16.7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8.6/12.4亿元),以2025年4月28日收盘价计算,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49/38/28倍,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专注于低功耗无线计算SoC主控芯片的研发和销售。2024年,公司智能手表/手环芯片实现营收10.45亿元,同比增长116%,合计出货量超4000万颗,且2025Q1持续量价齐升。公司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芯片BES2800在客户旗舰耳机项目中量产落地,BES2800采用6nmFinFET工艺,单芯片集成多核CPU/GPU、NPU、大容量存储、低功耗Wi-Fi和双模蓝牙,在性能、功耗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大幅提升,能够为可穿戴设备,特别是TWS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助听器等产品提供强大的算力和高品质的无缝连接体验。BES2800的智能眼镜方案适配市场上主流的ISP芯片,形成带视频和拍照功能及图像识别的多模态智能眼镜系统,可实现更长佩戴时间。我们认为公司有望进一步拓展在智能眼镜、低功耗Wi-Fi市场的应用。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冲突加剧的风险;新品进展不及预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端侧AI发展不及预期等。

  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和一季报,24年全年实现营收5.02亿元,同比增长35.41%;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27.02%,其中Q4单季度营收2.10亿元,同比增长85.04%,Q4归母净利润0.88亿元,同比增长95.35%;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31.30%,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增长290.69%,公司拟10股派发现金红利8.00元(含税),伴随新产品的逐步上市,公司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快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24年年报及25年一季报业绩快速增长。整体看,公司24年四季度和一季度收入和利润端均保持快速增长。分业务看,2024年公司三大业务板块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心脏瓣膜置换与修复板块同比增长64.28%,其中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收入同比增长75.06%;先天性心脏病植介入治疗及外科软组织修复板块分别同比增长15.24%、19.89%。24年医药行业涉及集采、反腐等因素,但公司各业务板块业绩均保持双位数增长。

  瓣膜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公司球扩主动脉介入瓣(TAVR)于2024年8月获批上市,这是公司第一款获批的介入瓣产品,该款通过专利设计实现与外科瓣一样的开启和关闭模式,并且使用与外科瓣同样的组织处理工艺,与外科瓣具备同样的耐久性,优势明显。除此之外,球扩TAVR在手术操作和安全性方面相较于目前上市的自膨TAVR优势也较为明显,该款产品的获批,带动公司24年业绩快速增长,在新产品的加持下,我们预计公司25年全年业绩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公司在瓣膜领域的优势愈发明显,行业地位已经十分突出。瓣膜疾病相对复杂,患者病理从瓣膜狭窄到瓣膜反流,且涉及到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4个瓣膜,需要多产品、多方位解决。而公司已经多产品布局,从4个不同瓣位、狭窄-反流、外科瓣-介入瓣、首次治疗-再次治疗均有相关产品布局,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瓣膜行业刚需性强,市场空间大,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

  在研管线丰富,新产品获批进展值得期待。公司24年研发费用1.51亿元,同比增长53.26%,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17%。公司在研管线丰富,多个产品临床进展较快,国产首个球扩瓣中瓣,即将完成审评审批;“眼科生物补片”“胶原纤维填充剂-Ⅰ”于2024年提交上市,我们预计该产品将于2025年获批,“心包膜”以及“介入肺动脉瓣及输送系统”已提交注册;消化外科生物补片、心外射频消融治疗系统、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均已完成临床试验待陆续提交注册申请;“微创心肌切除系统”临床试验入组即将完成。新产品的进一步获批,有望进一步带动公司业绩加速增长,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

  伴随公司新产品获批,我们略微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35/3.26/4.51亿元(原2025-2026预测为2.29/3.2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71/2.38/3.28元,截止到4月28日收盘价,对应PE为65.8/47.4/34.3倍公司产品进入收获期,在新产品的带动下,公司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快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点评:业绩符合市场预期,铁锂+机器人双轮驱动

  25年铁锂出货有望翻倍增长、降本落地单吨净利弹性显著。公司24年铁锂出货12.6万吨,同增近179%,其中24Q4出货4.4万吨,环增26%,我们预计25Q1公司新产能释放,出货近5万吨,同比高增170%。今年中产能30万吨、年底产能50万吨,我们预计25年出货25万吨+,同比翻倍增长。盈利端,公司24年铁锂单价4.3万元/吨(含税),单吨毛利0.15万元/吨,升华亏损0.3亿元,对应铁锂单吨净利微亏,我们预计25Q1铁锂单吨净利0.07万元/吨,环比转盈,贡献0.3亿元归母净利。公司主供高压密产品,加工费较市场高2000元/吨+,公司下半年起自供磷酸二氢锂及硫酸亚铁,可实现成本下降,预计25年单吨净利有望恢复至0.2万元/吨。

  汽零业务维持20%增长、贡献稳定利润增量。公司24年汽零业务收入36亿元,同增23%,其中新能源零部件收入11亿元,同增99%,热管理产品6.5亿元,同增72%,贡献主要增量。24年汽零业务毛利率23.7%,同比-3pct,贡献毛利8.6亿元,我们预计贡献利润4.2亿元。我们预计25Q1汽零业务贡献扣非净利0.8亿元,同比基本持平,25年需求稳定增长,预计贡献5亿元+利润,同增20%左右。

  机器人布局旋转关节总成、业务率先卡位头部客户。公司具有零部件机械加工及机电一体化能力,已积累2年+机器人零部件研发经验,平移现有编码器、电机热管理、电磁阀等技术,将拓展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两个平台的电关节产品,整合减速器、智能控制及电机技术,编码器、电机电控等部件全部自制,公司与智元成立合资公司深度绑定,计划供应电关节模组,此外公司多家车企核心客户均有机器人计划,后续有望导入车企自研机器人供应链。

  投资建议:考虑江西升华股权比例变动,我们下修25-26年归母净利预期至9.6/15.4亿元(原预期10.2/17.1亿元),新增27年归母净利预期20.4亿元,同增142%/60%/32%,对应PE为23/14/11倍。我们给予26年25xPE,目标价31.5元,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1Q25盈利拐点已现,新产品新市场多点开花

  事件:4月28日晚,思瑞浦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0亿元,同比增长11.52%,实现归母净利润-1.9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2.81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110.88%,环比增长13.59%;实现归母净利润0.16亿元,同环比均实现扭亏。

  1Q25营收大幅增长,迎来盈利拐点。2025年Q1,得益于来自泛工业、汽车、泛通信等下游市场的业务增长以及对创芯微的合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的同比高增和环比增长。其中信号链芯片产品实现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64.86%,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实现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416.53%。1Q25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6.43%,同比下降1.2pct,环比提升1.16pct;同时得益于营收规模的大幅增长,在研发投入金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公司研发费用率显著下降,从1Q24的62.71%下降至1Q25的30.41%,同比下降32.30pct,其他期间费用率同比也有明显改善,由此带来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改善,1Q25实现同环比扭亏。

  三大产品线持续迭代,新产品竞争优势明显。2024年公司持续迭代和推出新产品,截至2024年末已拥有2800余款可供销售产品。具体来看:1)信号链芯片:推出多款放大器等线性产品、高精度ADC等转换器产品以及高速模拟开关和高速CAN/LIN等多款接口产品;2)电源管理芯片: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并推进高边开关、驱动、DC/DC等新产品在泛工业、汽车和服务器市场的应用及业务增长;3)数模混合芯片:2024年推出高可靠性长距离车载无损音频总线芯片-ASN汽车传感器网络收发器,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全新推出17通道高精度模拟前端AFE,可广泛应用于动力、储能及消费类电池BMS控制板。

  下游细分市场多点开花,汽车业务高速成长。2024年公司继续深耕汽车电子、泛工业、泛通信等市场,在细分市场客户拓展及产品导入方面多点开花。2024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收入2.07亿元,营收占比16.95%,同比增长约80%。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拥有200余款车规级芯片,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互联、车身、底盘、动力等多个场景,在电源产品、智能功率芯片、信号链产品、数模混合芯片等方面均有一系列新产品推出,并获得客户进展。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6/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4/3.34/5.84亿元,2025-2027年对应现价PE分别为135/58/33倍,公司当下业绩已迎来拐点,长期来看,凭借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泛工业等领域卡位布局,成长可期。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Q1实现营业收入67.92亿元,同比+20.26%;实现归母净利润5.82亿元,同比+51.32%;实现扣非净利润4.97亿元,同比+34.08%,2025Q1非经常性损益为0.85亿,主要由于处置参股公司股权所致。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优异业绩,彰显竞争实力。上海车展上公司首发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有望打开成长空间。我们维持公司业绩预期,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7.17/34.74/44.9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4.90/6.26/8.10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21.1/16.5/12.8倍,而公司在手订单充沛,卡位优势明显,维持“买入”评级。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毛利率20.52%,同比增加1.18pct,环比增加2.12pct,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逐步回归正常水平。2025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04%/2.17%/9.65%/0.41%,同比变动-0.24pct/0.39pct/0.39pct/-0.23pct,公司研发保持高投入有效支撑公司新业务拓展和新产品开发,整体期间费用率依旧保持稳健态势,规模效应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凸显。

  上海车展期间,首发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方案包含硬件平台、软件算法、以及系统集成,覆盖高端性能到普惠应用的多元场景需求。车展期间,公司基于72TOPS舱驾融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实现高速、城区、泊车场景应对。良好实现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及上下匝道、城市记忆领航辅助驾驶、以及覆盖泊出、闸机通行、寻找车位等记忆泊车场景。智驾领域,公司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硬件、工程化落地、底软支持、算法自研、中间件认证的“五维”能力框架,以及域控制器、传感器、智驾算法的“铁三角”产品布局,有望进一步强化竞争力,满足海内外客户需求。整车层面,公司形成从域集中到中央计算再到车路云一体化的全栈布局的服务能力,助力汽车行业构建完善生态,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4月26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70亿元(YoY+33.44%),实现归母净利润3.42亿元(YoY+31.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7亿元(YoY+73.86%);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7亿元(YoY+28.01%),实现归母净利润1.35亿元(YoY+22.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4亿元(YoY+28.57%)。公司业绩表现基本符合我们此前预期。

  线上渠道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线%,其中丸美及恋火品牌线上快速发展,丸美天猫旗舰店实现GMV销售额同比增长28%,丸美自播实现GMV销售额同比增长54%,丸美达播实现GMV销售额同比增长82%。公司线%,增长主要源于公司运营策略调整。

  持续深化大单品策略,丸美和PL恋火营收均取得亮眼增长。2024年度主品牌丸美实现营业收入20.55亿元,主营收入占比69.24%,同比上升31.69%。第二品牌PL恋火品牌实现营业收入9.05亿元,主营收入占比30.51%,同比上升40.72%,主要系产品结构及成本控制不断优化所致。丸美秉承“专注淡化每一条细纹”核心理念,深化大单品策略,持续巩固“眼部护理+淡纹去皱”的品牌心智,连续3年保持眼部护理类目销售第一。胜肽小红笔眼霜迭代至3.0版,全年线%,期间曾获得抖音淡纹眼霜爆款榜TOP1等成绩;胶原小金针次抛精华迭代至2.0版,“淡纹”功效再度升级,全年线%。

  从传统美妆企业向生物科技美妆公司战略转型,注重科技研发。2024年公司股票简称正式更名丸美生物,标志着公司从传统美妆企业向生物科技美妆公司的战略转型,公司在以功能性蛋白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上的深度进阶,尤其是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成果,构成公司在美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公司聚焦关键技术与核心原料研究开发,全年开展42项原料类专项研究项目,涉及创新植提、工程蛋白、生物发酵、多糖改性等20余个技术平台,相关技术成果有力补强了公司生物护肤活性原料库。公司荣获“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全年围绕重组功能蛋白开展20项专项研究,突破多型别重组胶原蛋白开发及技术布局,实现合成生物改造毕赤酵母底盘细胞中,重组胶原蛋白的高表达、高纯度生物制造能力。完成“裂褶菌发酵产物滤液”新原料备案,从制备工艺、增产增效、功能结构、改性升级布局4项关键技术,申请10项发明专利。依托公司自有的高标准生物活性材料生产基地,全年完成16款原料中试,保障核心原料规模化量产及稳定供应。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线上渠道建设和品牌矩阵不断完善,营收保持亮眼增长的同时毛利率也有明显提升,且公司向生物科技美妆公司战略转型,在功能性蛋白尤其是重组胶原蛋白技术领域竞争优势突出。我们根据最新数据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4.11/4.76/5.37亿元(调整前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4.12/4.86亿元),同比增长20.40%/15.75%/12.69%,对应EPS为1.03/1.19/1.34元/股,4月28日收盘价对应PE为39/33/30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线上增速不达预期、品牌建设不达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芯片定制业务高增,AI+Chiplet驱动长期成长

  事件:4月25日,芯原股份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3.22亿元,同比减少0.69%;实现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43亿元。1Q25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90亿元,同比增长22.49%;实现归母净利润-2.20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3亿元。

  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快速增长,在手订单饱满支撑业绩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3.22亿元,yoy-0.69%;实现归母净利润-6.01亿元;1Q25实现营收3.90亿元,yoy+22.49%,实现归母净利润-2.20亿元。业务构成方面,公司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快速增长。2024年芯原股份实现半导体IP授权收入7.36亿元,yoy-3.80%;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收入15.81亿元,yoy+1.09%。在1Q25的业务构成中,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收入表现更为亮眼,其中芯片设计业务收入1.22亿元,yoy+40.75%;量产业务收入1.46亿元,yoy+40.33%。

  毛利率方面,2024年和1Q25公司毛利率分别为39.86%和39.06%,毛利率调整的主要原因为芯片设计业务的研发人员增加导致的人力成本上升,以及第三方IP成本和流片成本增加。在手订单方面,公司在手订单饱满,截至2025Q1末,公司在手订单达24.5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量产业务在手订单超11.60亿元,奠定复苏基础。在国产替代与算力需求共振的行业趋势下,芯原作为国产龙头,深度受益于华为、地平线等厂商的供应链本土化需求,加之多领域的拓展潜力,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持续核心技术研发,AI+Chiplet驱动长期成长。芯原作为国内半导体IP与芯片定制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研发、设计与量产能力形成了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芯原以高研发投入驱动技术创新,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达53.72%,公司拥有GPU、NPU、VPU等多款处理器IP及超1600个数模混合IP,重点布局AI+Chiplet及先进制程技术。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SiPaaS模式)整合自有IP与设计能力,覆盖14nm/10nm/7nm/5nm FinFET和28nm/22nm FD-SOI,可满足高性能计算、汽车电子以及新兴领域从需求定义到量产的全流程需求。芯原通过与台积电、三星等进行全球化产能合作和平台化服务模式,实现高效量产,商业化能力通过高价值订单逐步释放。

  投资建议:考虑下游需求节奏影响,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5/26/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0.35/3.05亿元,营业收入分别为33.24/43.15/55.35亿元,对应现价PS为14/11/8倍。公司在AI领域持续拓展能力范围,后续业绩有望改善,维持“推荐”评级。

  2024年公司收入10.94亿元(同比+18.05%,以下均为同比口径);归母净利润3.25亿元(+132.78%);扣非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39.55%)。公司2025Q1实现收入2.39亿元(-1.46%);归母净利润-0.26亿元(-155.19%);扣非归母净利润0.34亿元(-8.27%)。基于公司海外产品推广仍需时间,我们下调2025-2026年并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0.86、2.08、2.94亿元(原2025-2026预测为3.84、4.23亿元),EPS为0.20元、0.49元和0.69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76.9、32.0以及22.7倍,鉴于公司海外业务快速增长,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秉承“高壁垒+高投入产出比+首仿”的立项策略,境内销售结构均衡。2024年国内新增优质仿制药上市17个,产生销售收入产品增加至22个,形成销售收入9.28亿元(+10.12%)。公司高端仿制药扬帆出海,境外市场加速扩张。公司2024年境外收入1.66亿元(+97.12%),共计25个产品获批上市,累计13个产品在68个国家实现销售。此外公司深耕专业领域,延伸产业链价值服务。2024年公司已取得3个II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批件,推进1个III类医疗器械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产品管线多元布局,境外市场加速扩张。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约3.46亿元,占营收比例为31.64%。公司在研产品储备丰富,在研I类创新药14个,多项药物取得进展。I类双靶点小分子创新药HY-0002a项目持续推进I/II期研究;I类生物创新药HY-0007项目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并启动临床I期研究;I类化学创新药HY-0006项目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并启动I期临床研究;改良型新药HY-2003项目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并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给药。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大小分子创新药取得阶段性突破。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3.56亿元,yoy+27.69%,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yoy+584.21%;2025年Q1公司实现营收19.09亿元,yoy+17.32%,qoq+11.88%,归母净利润2.35亿元,yoy+14.57%,qoq-13.24%,毛利率为37.44%,同比小幅回落0.7pct。因下游市场回暖,客户增加备货,公司产品在消费、网通、计算等多个领域均实现收入和销量大幅增长。公司业务发展稳健,同时深度受益于AI端侧发展趋势和电车智能化发展趋势,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6年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5/117/144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93/11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6.9/21.6/26.9亿元(2025/2026前值为15.9/20.7亿元),以4月28日市值计算,对应2025-2026年PE分别为44/35/28倍,维持“买入”评级。

  (1)存储芯片方面:公司的NOR Flash继续在消费、网通、计算、汽车等领域实现较快增长,总出货容量创历史新高,2024年度公司Serial NOR Flash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二位,未来公司将在AI眼镜、AIPC、工业、汽车等领域发力。公司DRAM产品的营收及出货量实现了同比超过翻倍的增长幅度,新产品DDR48Gb在TV、工业等客户端导入情况良好;同时,公司正在推进LPDDR5的研发,LPDDR4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贡献收入。(2)MCU方面:由于消费国补和部分客户抢出口的拉动,2025年以来公司MCU收入增长强劲。未来公司将积极把握国产替代的机遇,抓住端侧AI发展带来的直接、间接受益机会。公司的新产品H75E集成了高性能M7内核MCU和EtherCAT,具有小体积、高算力、通信效果良好的特点。此外,G5系列产品,一颗MCU可以驱动四个电机,适用于机器人小型化的应用场景。(3)在存力瓶颈约束之下,近存计算有望成为端侧设备发展的一大趋势。公司背靠合肥长鑫,DRAM供应能力稳健,同时公司设立子公司北京青耘科技,投资包括定制化存储方案在内的创新技术领域,有望把握该趋势。

  营业收入稳健提升,经营现金流改善。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345.52亿元,同比增长4.05%。其中,工程承包与勘测设计营收5750.03亿元,同比增长4.42%,毛利率为10.95%,同比增加0.11pct,毛利额占比76.27%。电力投资与运营营收254.04亿元,同比增长5.95%,毛利率为44.92%,同比增加0.52pct,毛利额占比13.82%。设备制造与租赁、砂石骨料的开发销售等其他营收312.81亿元,同比减少1.71%,毛利率为26.17%,同比减少2.37pct,毛利额占比9.91%。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906.28亿元,同比增长11.4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4.3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20.15亿元,同比下降7.21%;实现扣非净利润110.97亿元,同比下降5.26%。报告期公司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245.46亿元,同比增加22.81亿元。

  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减值损失有所增加。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3.19%,同比下降0.04pct;净利率为2.5%,同比下降0.32pct。期间费用率为8.72%,同比下降0.05pct。应收账款为1259.02亿元,同比增长18.45%。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8.93%,同比提高1.43pct。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90.04亿元,同比增加23.15亿元。

  2024年新签能源电力合同增速快。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12706.91亿元,同比增长11.19%。其中海外新签合同2239.57亿元,同比增长4.08%。分行业看,公司新签能源电力合同7628.17亿元,同比增长23.68%;新签水资源与环境合同1643.74亿元,同比增长6.19%;新签基建合同2898.80亿元,同比减少13.73%;2024年,公司新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04.20万千瓦、404.37万千瓦、0.18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公司控股并网装机容量3,312.76万千瓦,同比增长22%。2025年1-3月,公司新签合同2993.23亿元,同比下降9.6%,水电和风电订单增速较快。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风险:新签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收账款可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公布24年年报及25Q1季报,24年实现收入29.7亿元,同比+33.4%,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31.7%,扣非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73.9%。25Q1实现收入8.5亿元,同比+28.0%,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22.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28.6%。公司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大单品带动丸美高增长,线亿元,同比+40.7%,我们判断丸美品牌在小红笔&小金针大单品带动下实现高增长,24年胜肽小红笔眼霜线%,小金针次抛线年线%,抖音天猫齐发力,线%,线分品类看,眼部/护肤/美容类收入分别为2.1亿元/3.3亿元/2.3亿元,分别同比+89%/+18%/+18%,眼部势能强劲。

  毛利率优化,非经收益波动影响净利率。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3.0pct至73.7%,主要系产品结构及成本管控不断优化,25Q1毛利率同比+1.4pct至76.1%,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毛利率稳步优化;24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5.0%/3.7%/2.5%,同比+1.2pct/-1.2pct/-0.3pct,期间费用率整体优化;此外24年投资收益率+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率下降,分别同比-1.3pct/-3.2pct至0.7%/-0.0%。25Q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2.2%/2.9%/1.9%,同比分别+1.9pct/-0.3pct/-0.6pct。综合公司毛销差优化,非经收益波动影响净利率波动,24年&25Q1归母净利率分别为11.5%/16.0%,同比-0.2pct/-0.8pct。

  公司主品牌大单品推广良好,毛销差稳步优化,多品牌发展卓有成效,我们预计公司25年-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亿元/5.6亿元/7.0亿元,对应PE分别为37倍/30倍/24倍,维持“买入”评级。

  天然碱成本优势渐显,看好公司新建项目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64亿元,同比+10.1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72亿元,同比-14.17%。2024年Q4,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80亿元,环比-52.03%。2025年Q1,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5亿元,同比-41.10%。考虑到纯碱景气度低迷,我们下调公司2025-2026年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实现归母净利分别为17.00(-10.41)、20.80(-7.38)、21.4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5(-0.31)、0.56(-0.22)、0.5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5、9.4、9.1倍。根据我们测算,公司2024年纯碱平均成本同比下降,成本优势逐步兑现,在未来存量纯碱市场中有望脱颖而出。随着阿拉善二期项目和120万吨小苏打项目建设投产,我们认为公司有望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4年Q4河南重碱、轻碱均价分别为1,550、1,389元/吨,环比分别-18.34%、-14.07%;银根化工重碱、轻碱均价分别为1,148、1,100元/吨,环比分别-31.49%、-36.43%。2025年Q4河南重碱、轻碱均价分别为1,447、1,360元/吨,环比分别-3.56%、-2.11%;银根化工重碱、轻碱均价分别为1,837、1,617元/吨,环比分别+4.17%、+1.05%。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24年纯碱销量为575.26万吨,同比+123.88%。随着阿拉善天然碱项目一期持续放量,公司成本优势显现,我们测算2024年公司纯碱吨营业成本为741元/吨,同比-12.31%。

  截至2024年底,公司阿拉善天然碱项目二期工程累计14.06亿元,项目进度为25%,预计2025年12月建成。同时银根化工拟依托阿拉善天然碱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及含碱母液,结合风电、光伏发电等绿电资源,规划建设碳回收综合利用120万吨小苏打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5.6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投资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2.15%。随着公司项目建成,看好公司成长。

  年报业绩贴近预告上限,25Q1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81.59%: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217.90万元,同比增长5.25%;实现归母净利润6,744.28万元,同比增长113.37%,贴近业绩预告上限。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17.70万元,同比增长25.77%;实现归母净利润1,636.05万元,同比增长36.71%;实现扣非净利润1,562.03万元,同比增长81.59%。

  下游需求持续增长,产品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2024年公司的镍带、箔产品销量以及精密结构件的销售额均实现显著增长。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5.83%,比上年同期提升5.41pct;净利率为7.90%,比上年同期提升4.00pct;期间费用率为8.05%。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原材料电解镍价格波动幅度相较于2023年更为平稳。2024年沪镍价格呈现区间震荡走势,主要运行区间维持在12-14万元/吨。此外,公司不断拓宽产品应用场景,扩大与战略客户的合作规模。目前,公司已经与松下、LG、珠海冠宇、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天鹏电源、孚能科技等厂商直接合作,终端客户覆盖联想、惠普、苹果、小米、华为、vivo等消费电子厂商,TTI、格力博、泉峰控股等电动工具厂商,以及奔驰、特斯拉、比亚迪、小牛等汽车、电动二轮车厂商。

  核心竞争力突出,在建产能稳步推进:公司深耕精密镍基导体材料领域,已掌握精密镍基导体材料熔铸、轧制、分切成型和精密结构件制模、冲压、焊接、模切等各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其镍带、箔产品在性能、生产效率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优势。此外,公司持续优化精密加工业务的产品结构,逐步由导电连接组件、一般结构组件向高端热敏保护组件领域延伸。截至2024年,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89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公司目前拥有镍带、箔产能4,288吨,精密结构件产能29,219万件,募投项目“年产 8.35 亿片精密合金冲压件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年中建成投产;“年产 2,500 吨精密镍带材料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底建成投产,新产能的投产将显著提高公司自动化生产水平,并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产业进一步延伸,布局FPCA:2024年公司通过控股孙公司黑悟空能源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至FPCA领域。区别于传统厂商来料加工模式,公司在材料、结构、布线方面具备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并基于一体化优势,在产品质量、快速响应等方面具备行业竞争力,已与下游头部企业开展业务合作。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0/1.01/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1%/ 26.19 %/ 25.40%,对应市盈率分别为24/19/15倍。我们认为,公司深耕精密镍基导体材料行业多年,上下游的连接使得公司成为国内精密镍基导体材料行业内产业链覆盖较为完整的企业之一。公司在镍带、箔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随着公司精密结构件业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公司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司的产品结构有望得到持续优化,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25Q1实现营业收入5553.42亿元,同比+1.1%,实现归母净利润150.13亿元,同比+0.6%,扣非归母净利润148.5亿元,同比+0.8%,一季度基建及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容,给公司收入及订单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订单层面来看,25Q1公司建筑业务新签订单12037亿元,同比+8.4%,其中工业厂房、能源工程、水利水运等领域的订单延续了24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且海外业务收入及订单规模仍在快速放量。

  分业务看,25Q1房建、基建、勘察设计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649、1283、23亿元,同比分别-0.2%、+0.5%、-11.3%,新签合同额分别为7799、4206、33亿元,同比分别-3.3%、+40.0%、-18.3%,房建业务中,工业厂房、保障性住房新签合同额分别为2318、427亿元,同比分别+7.5%、+43.8%。基建业务订单增长势头强劲,其中能源工程、市政工程、水务及环保分别新签1848、821、479亿元,同比分别+96.6%、+44.4%、+31.2%。地产开发业务方面,25Q1实现收入537亿元,同比+15.5%,合约销售额665亿元,同比-14.5%,销售面积251万平米,同比-4.4%。新增土储195万平方米,25Q1末土储7625万平方米。境外业务方面,25Q1新签合同674亿元,同比增长1.5倍,实现收入239亿元,同比+8.5%。此外,25Q1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3亿元,同比+34.2%,占营业收入比重达8.2%。

  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建筑领域龙头央企,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我们维持此前预测,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为475、487、500亿元,截至4月28日收盘对应24年股息率为4.95%,建议关注公司中长期投资价值,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地产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订单收入转化节奏明显放缓,现金回收效果低于预期,应收账款减值风险。

  北京外企2024年业绩承诺顺利达成。2024年,北京人力营收430.31亿元/+12.3%;归母净利润7.91亿元/+44.4%;扣非净利润5.33亿元/+106.9%,利润高增主因置出资产2023年产生土地增值税费1.97亿元拖累利润。聚焦全资子公司北京外企(FESCO),2024年,FESCO营收430.31亿元/+12.8%;归母净利润8.72亿元/+5.6%;扣非净利润5.75亿元/+17.4%,顺利达成业绩承诺。2024Q4,FESCO营收98.79亿元/+3.2%;归母净利润2.20亿元/+18.6%;扣非净利润1.63亿元/+77.0%,第四季度运营效率提升明显。业务外包系增长核心驱动,薪酬福利稳健,灵活用工&人事管理毛利承压。2024年,业务外包收入360.5亿元/+14.0%,毛利润11.6亿元/+12.6%,系经营增长核心驱动;招聘及灵活用工收入43.4亿元/+12.6%,毛利润1.4亿元/-8.0%;薪酬福利收入12.0亿元/+4.7%,毛利润2.2亿元/+1.8%;人事管理收入9.9亿元/-9.1%,毛利润8.14亿元/-13.2%,规模下滑系外包业务对该业务具有一定替代性及政策影响;其他服务(咨询、背调、离职安置等)收入4.5亿元/-22.5%,毛利润2.0亿元/-32.6%。期间费率管控良好,归母净利率同比改善。2024年,公司毛利润25.3亿元/-4.0%,毛利率5.9%/-1.0pct,主因部分业务毛利率下滑&外包占比提升。公司期间费率为3.3%/-1.1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率分别同比-0.2pct/-0.5pct/-0.4pct/基本持平;归母净利率1.8%/+0.4pct。2025Q1扣非归母净利润同降22%。2025Q1,公司营收108.36亿元/+2.7%;归母净利润5.91亿元/+180.4%,归母利润同比高增系期内产业政策资金到位(2024年为二季度到位)及处置房地产资产收益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1.45亿元/-22.1%,核心系宏观需求下行及业务签单节奏影响。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承压、大客户流失、服务费率下降、政策趋严等。投资建议:综合考虑业绩承诺目标、2025年已落地补贴金额及资产处置收益,我们调整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至11.6/10.1亿元(调整方向+19%/-8%),新增2027年预测11.2亿元,若剔除房产处置收益影响2025-2027年主业归母净利润为9.0/10.1/11.2亿元,CAGR约12%,PE估值为13.0/11.5/10.4x。公司“国企的资源获取优势与外企合资市场化机制”优势仍在,业绩承诺指引下主观经营动能激发效能优化仍有空间,且公司重组上市以来维持50%分红率,红利属性也较优。综合考虑公司估值性价比与效能提升后利润潜在向好预期,维持公司“优于大市”评级,建议密切跟踪公司经营拐点。

  受益于制冷剂价格快速上涨,公司2024年全年、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025年4月28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40亿元,同比增长21.17%;实现归母净利润7.79亿元,同比增长178.4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增长257.74%。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2亿元,同比增长26.42%;实现归母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159.5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156.46%。2024年起,国家对第二、三代氟制冷剂均实行生产配额管理,行业的供需格局、竞争格局进一步优化,公司制冷剂产品均价同比涨幅较大,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制冷剂景气周期延续,公司制冷剂板块量价齐升。公司2024年全年制冷剂销量达12.54万吨,同比提升1.65%;公司实现制冷剂销售均价逐季提升,2024年全年均价为2.61万元/吨,同比提升28.17%,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制冷剂销售均价3.74万元/吨,同比提升56.92%,环比提升32.85%。随着制冷剂产品价格回升,公司制冷剂业务在主营业务结构、盈利结构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对公司盈利提升起到了正面影响。进入2025年,二代制冷剂配额同比大幅削减,其中R22生产配额削减18%,R142b生产配额削减64%;三代制冷剂于2024年起实行配额制,下游需求旺盛,制冷剂进入长期景气周期。预计公司制冷剂品种营业收入、产品毛利率将持续提升。

  向氟制冷剂、氟精细化学品、氟聚合物方向进行产业链一体化投资布局。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业务领域,并向氟化工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2024年,公司福建东莹年产6000吨六氟磷酸锂及年产100吨五氟化磷项目,已建成六氟磷酸锂产能为1500吨/年(其中,六氟磷酸锂晶体产能为1000吨/年,六氟磷酸锂溶液产能为500吨(折固)/年),并于2024年10月中旬进行了试生产。浙江三美5000吨/年聚全氟乙丙烯及5000吨/年聚偏氟乙烯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建筑,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森田新材料AHF二期扩产项目、BOE产能扩建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盛美锂电年产3000吨(折固)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已基本完成相关技改工作。同时,公司稳步推进浙江三美的科创中心(办公大楼)、智能分装及仓储项目、AHF技改项目、催化剂项目、中试基地项目,重庆嘉利合氟化工一体化(一期)项目、甲烷氯化物及四氯乙烯技改项目等。

  2025Q1业绩稳健增长汽车整椅业务可期。公司2025Q1营收同环比下降,但归母净利同比+2.3%/环比+14.9%,我们分析公司收入下降主要系客户销量影响,跟踪核心客户赛力斯2025Q1销量4.5万辆,同比-47.2%/环比-53.1%;利润的同比增长主要系公司持续推行精益生产化管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公司此前已公告汽车整椅核心研发团队全面到位,高标准打造的研发实验室已正式投入使用,当前正与多家知名车企及造车新势力展开深度接洽,项目合作稳步推进,汽车整椅业务未来可期。

  客户积极开拓从李尔系到全面覆盖主流Tier1。公司与东风李尔合作至今已10余年,2022年贡献收入约5.4亿元,占比48%;与泰极爱思系、麦格纳系、延锋系合作超过8年,近两三年加速客户拓展,进入马夸特、佛吉亚蜂巢能源科技、伟巴斯特、本特勒、天纳克、曼德电子、蜂巢传动科技等体系。2024年9月以来,公司陆续获得多个客户的多个项目定点,新增订单预计合计带来60.59亿元收入,按照5年生命周期测算,预计上述项目年化收入贡献12.12亿元,占公司2024年总收入的53.2%,占2024年汽车座椅骨架总成收入的90.6%。

  从汽车到铁路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①铁路集装箱,公司以打包方式(即整箱采购方式)通过了金鹰重工公司(实际控制人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铁路专用集装箱物料项目的招标审核,中标金额为5.87亿元,于2023年10月量产;2024年新增对北方创业、漳州中集相关业务供。

0851-5633215
E-mail

256366958@qq.com

扫一扫,添加微信

Copyright © 2024 九游体育设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2020009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