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是綠色經濟、特色經濟、立體經濟,是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通道和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在保護的前提下讓老百姓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
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依托,以興林富民為目標,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推進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林下種養擴容增量、森林旅游康養提檔增利,推動林業產業從單一邁向多元化,激活高質量發展綠色引擎。截至2024年底,全省林草產值達到707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早春時節,行進在柳林縣三交鎮,整齊劃一的棗樹林靜靜佇立在兩旁,不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檢查枝干。 紅棗是柳林縣的傳統產業。近年來,當地不斷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提高紅棗產量和品質,讓紅棗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去年,全縣實施紅棗高標准管護5000畝、紅棗林提質增效2萬畝,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增加了農戶收入。
“在縣裡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基地從整枝、病虫害防治各個環節都進行了精細化管理,所以近幾年的紅棗品質、產量是非常好的。”高家溝鄉高標准紅棗林管護基地負責人衛增直說。
近年來,我省發布《山西省經濟林發展條例》《山西省“十四五”干果經濟林發展規劃》等,依據各地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科學布局規模化、標准化核桃優勢產區,傳統優勢和設施栽培的干鮮棗優勢產區,北部仁用杏優勢產區,高效花椒、甜柿、山楂優勢產區,沙棘、連翹優勢產區﹔並依托國家退耕還林和國土綠化等林業工程項目,建設相對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管理的干果經濟林基地。目前,全省干果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產量達到206.3萬噸,產值達到150億元。2024年,山西核桃首次出口蒙古國1.7萬噸,貨值5400萬美元。截至2024年底,干果商貿平台核桃交易總量36.48噸,交易金額43.63億元。
離右玉縣城不足3公裡的梁威工業園區內,沙棘油、沙棘酒、沙棘酵素等沙棘果加工產品琳琅滿目。為防風固沙,右玉縣種植了28.5萬畝沙棘,如今這些貌不驚人的灌木也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果。目前已成為全國30個沙棘產業建設重點縣之一,每年沙棘果採摘量8000噸,沙棘加工年產值3億元以上。
延伸產業鏈是提升經濟林效能的重要舉措。通過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林業產業,支持林業龍頭企業做強品牌、資本運作、產業延伸,我省重點林業加工企業達到215家。左權核桃油、稷山板棗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4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靈石縣核桃入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名錄﹔2024年底山西林特產品館累計銷售達1億元,居全國第二。
依托經濟林,我省還培育形成了稷山板棗節、芮城花椒節、陽高杏花節等一批經濟林節慶品牌活動,提升林產品附加值,增加林農收入。
“今年,我們將在臨縣等12個紅棗主產縣和垣曲等10個核桃重點縣開展提質增效試點,推廣提質增效技術,建設一批栽植品種化、經營高效化、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標准化示范園,做強叫響‘山西紅棗’‘山西核桃’優質品牌。”省林草局局長袁同鎖表示。
“種植這個品種,當年上面的這些枝條得剪,否則會影響次年花芽分化。”剛過完年,陵川縣佰潤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就聘請連翹鄉土專家王成龍在潞城鎮嶺南村為合作林農現場講解連翹栽植和春剪打頂短截保持樹形、冬剪定植后修剪培養主枝等連翹四季修剪技術要點。 陵川縣分布有83萬余畝野生連翹,資源得天獨厚。為更好地發展連翹,該縣同步推進野生撫育與人工種植,一體謀劃基地建設與精深加工,構建“一核兩區”產業布局,在東部4個鄉鎮建立80萬畝野生連翹保護區,中西部5個鄉鎮建設30萬畝仿野生連翹標准化種植區,在平城鎮建設佔地2400余畝以連翹為主的中藥材精深加工及倉儲、物流產業核心園區,構建起貫穿“種、研、產、銷”,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的連翹標准化產業鏈條。
不隻在市縣,省直林區也是林中藥香飄。太行林局建設了坪鬆林場、海眼寺林場“省級(黨參、柴胡、黃芩)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實現“林場+社會+生態”的多贏。
我省以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為方向,以中藥材生態培育為核心,在適宜區域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林場”經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打造獨具山西特色的林藥產業體系。2024年,全省年產森林藥材17.3萬噸,左權縣還被授予“中國生態連翹之都”道地原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祁縣來遠鎮磨支村林下蚯蚓養殖基地,陽光透過核桃樹斑駁而下,輕撫著為蚯蚓輸送水分的小噴泉。作為全省首家蚯蚓生態養殖基地,由祁縣子洪口農牧專業合作社流轉800畝集體林地,以山區特色干果經濟林園區建設為主,逐步擴大林下蚯蚓養殖規模,以生態有機蚯蚓糞為肥料,形成生態養殖和綠色種植為主線的無公害產業鏈。目前,該合作社園區300畝核桃樹下養殖的蚯蚓每畝年產量為2噸,每噸1.5萬元﹔蚯蚓糞每畝年產30立方米,每立方米價值1000元。僅林下養殖一項,園區年收入達到220萬元以上,有效地帶動了合作社社員以及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窺一斑而見全豹。我省始終堅持把立體復合、精准發展作為基本要求,全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高產高效林下種養基地。目前全省林下經濟經營面積647萬畝,產值33億元。
“今后我們將充分釋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紅利,盤活林地資源,大力扶持林藥、林菌、林禽多模式林下種植、養殖產業,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路子,每年建設10個示范基地,持續扶持一批經營主體,為群眾提供更多生態產品。”省林草局副局長楊俊志說。
綿延三晉大地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宛如飄帶纏繞山間,與蔚藍的天、層疊的山一道串聯起沿線鄉鎮的綠色寶藏,使“林業+”成為構建生態康養、森林旅游圈的“壓艙石”,推進綠色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太岳林局大南坪中心林場森林康養基地被稱為“天然空調、綠色氧吧”。“局裡推動我們與霍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於一體的雲頂小鎮森林康養基地。”林場場長徐天紅細數著這些年的努力。雲頂小鎮已為周邊村民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每人每月可增收2500元以上。
發展森林康養是盤活用好林草資源的有效途徑。去年,省林草局與省民政廳、省衛健委聯合印發《推動全省森林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要求以優化森林康養環境、豐富森林康養產品、繁榮森林康養文化、完善森林康養基礎設施、提高森林康養服務水平為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化、品牌化森林康養示范基地﹔建立健全森林康養基地分級管理體系,在“十四五”期末初步構建起產品豐富、標准完善、管理有序、融合發展的森林康養服務體系。
時下,攜一頂帳篷,與親朋到山頂露營,體驗“手可摘星辰”的靜謐,成為眾多游客追捧的旅游項目……行走在離石區的新晉熱門打卡地大東溝露營基地,和著微風,或坐或走、或歌或舞,都獨具魅力。據統計,大東溝已吸納周邊群眾150余人就業,帶動全區76個村集體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營業直接收入290余萬元,撬動消費600余萬元。
圍繞三大旅游板塊,我省打造了森林體驗基地、森林養生基地、慢生活休閑體驗區44處,舉辦了森林旅游節,將59個森林康養旅游點串聯成10條精品線路推向社會大眾。目前,全省有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104家,2024年生態旅游接待游客4048萬人次,總收入26.78億元。
“媽媽,梅花鹿的斑點會因為生長的地區不同而不同,大陸亞種的斑點更大、更明顯。”從陽城縣鹿鳴谷梅花鹿養殖基地科普區一出來,太原小朋友鄧旭騰立馬打開話匣子。陽城縣不斷探索林權價值增值途徑,利用上桑林村森林資源與企業合作,打造了集林下生態繁育養殖、觀光旅游、科普教育、梅花鹿與山茱萸深加工產品為一體的創新型農林文旅康示范項目。“我們現有梅花鹿263頭,有175人認養,認養人每年增收6000余元,解決16人就業,人均增收4.5萬元。今年還將引進其他鹿科動物。”基地負責人衛金海說。
今后,我省將深挖、探索生態旅游產業培育形式,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綠色產業,推進“森林康養+養老”“森林康養+中醫藥”等新模式新業態,讓綠水青山展現更多旖旎,讓金山銀山釋放更多紅利。(記者張麗媛)
“今年前9個月我家收入一共3.1萬多元,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村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
戴上眼鏡,躺在沙發上,眼前出現虛擬場景:自己仿佛在飛躍高山峽谷,雄鷹不時從身旁掠過,風聲呼呼作響。忽然,一個360度的大轉體,讓人發出驚呼,倍覺興奮。…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