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防风治沙的进程中,甘肃省的表现尤为突出,据国家林草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甘肃共计完成了286万余亩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至约317万公顷,169.7万公顷的土地处于沙化和非沙化之间,有望实现“沙漠变绿洲”。
在防风治沙的过程中,草本植物因其低矮的外形能有效降低近地面风沙流动,减少土壤破碎,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甘肃农业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自上世纪50年代起,甘肃农业大学就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草原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80年代建立了草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完整的草学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还率先成立了草业学院,其理念和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
70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专家们坚持产学研结合,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甘新荒漠绿洲等地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创立了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畜产品单位指标体系、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等概念,并育成了18个牧草新品种,其中9个为国审品种。这些成果在国内外草学研究领域保持领先水平。
草业学院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先后获批国家一流实践课程《草原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省级一流课程《草类植物育种学》《草原管理学》《草坪学》,并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草种业著名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30%的省级草原站(处)长及技术和管理骨干,70%的草业科学学术带头人都毕业于该学院,因此被誉为“中国草业‘黄埔军校’”。
今年下半年,草业学院又有一批优秀毕业生诞生,共有129人报考研究生,上线%。近一半的毕业生被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展现了学院的优良学风和学生的进取精神。
随着我国林草产业在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未来“三北”生态工程、矿山修复、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对草原研究的需求将更大。借助甘肃农业大学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我国的生态工程有望达到新的高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